中国TOB企业蓄势,整装,筑基的新机遇
斯道资本执行董事张矩专注投资领域包括企业软件及服务、云计算与大数据、SaaS、存储和IT服务等。作为兼具创业经验和技术背景的投资人,张矩对中美两国的企业IT和创业环境有着深刻理解。

以动态和全局的方式,拆解中美TOB产业的差异化

我恰巧在时间赶上了中美的几个技术发展周期,也研究了完整投退周期的美国创业投资情况。我发现很多人谈到中美TOB产业的差异化,更多是采取‘截图式’的方式来分析,不同时间点,中美的差异化体现在哪里?对比美国的优势是什么?中国的劣势是什么?像看照片一样,一张张照片对比的看。

其实,可以从更科学、更理性的方式,以动态和全局的方式来看中美环境的差异化。例如,为什么在美国TOB领域的投资占主流?其实这就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

如果要从整个行业经济周期来看,美国的经济是经历平滑的发展,所以无论是美国TOC的发展,还是TOB的发展都是有自己的发展周期,两者是错开发展的,彼此不会受到很多的影响。

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属于弯道超车,很多技术叠加到一起,形成多重科技浪潮,这样看起来TOB和TOC的发展间隔非常短,转变非常快。如果从经济周期性来看,其实差异并没有那么大。”

再从中美TOB投资的视角来看,之前张矩提到过,在美国,VC早在二战以后就开始了。

回顾美国VC发展史,有几个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和历史事件,导致了VC快速成长成为私募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二战后美国颁布了《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法》,从政策和政府引导层面开始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其次,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金融监管领域对于投资人的财务责任有了重新的理解和定义:从以每一个投资项目的成败为主要依据,发展到以投资组合的财务回报为依据,这为早期风险投资的合理性做了清晰界定。

第三,从70年代开始美国风险投资蓬勃发展,后来知名的IT企业包括Compaq, Intel, Microsoft等都获得了风险投资,属于第一代最成功的投资。

1980年往后约十几年的时间,整个风险投资领域的回报变得相对较差。随着杠杆收购和对冲基金的大量产生,早期风险投资相对进入了沉寂的阶段。

从80年代末期到1990年开始,信息技术和高技术企业的发展给风险投资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会。

再从中国TOB投资来看,中国风险投资前二十年的历史中,很多重大的成功案例基本上都源于商业模式的机会,而商业模式的机会通常来源于,技术采用周期跨越了初期成熟性鸿沟达到了主流市场阶段,而产生的红利效应,加上中国的人口规模和很多领域相对发展不均衡而造成的巨大的结构性红利。

这些成功的投资案例掩盖了投资人对做风险投资某些所必备技能的匮乏以及整个行业性价值创造的误解,包括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经验配比以及行业标准性操作模式等。

此前,国内的技术采用周期有着非常明确的模仿性。因为国内基础技术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很多技术的发展有非常明确的可参照路径,通常都是在技术得到验证之后再投资,之后的发展基本上就快速变成了后期投资,即规模性和最后退出前的过桥性投资。而真正非常专业的技术成长期投资的经验积累和人员成长则相对比较匮乏。

其次,技术采用周期内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环境的稳定性非常相关。任何一个企业采用一项新技术,预期的学习成本和采用的成本都不可逆,这对于企业来说都是相对较大的投入负担。

如果企业的经营环境不够稳定,则对于新技术的采用不利。过去的会计电算化、引进外资企业、学院技术的产业化等政策性引导,产生了现在绝大多数的国内IT企业巨头,基本上都是政策性引导形成的,而不是纯粹从技术采用周期走出来的企业。

再从中美两国对于TOB领域的积累和成长周期来看,创业是桌子两侧的人快速积累和成长的过程,这里的桌子两侧指的就是投资人和创业者。

举个例子,美国成功的SaaS创业公司,都是2010年前后成立的,这些创始人都是二次创业者,有很丰富的创业经验,同时他们都在大公司做过,见过很多经济和技术周期,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和时间经验。

恰巧这些积累都是中国创业公司创始人所不具备的条件,中国的创业者不是来自传统IT企业的中高层,就是从互联网大公司出来的,总之创始团队构成差别很大。

再加上,中国的TOB领域才40多年,如果要把美国数十年的积累,压缩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自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促使中国的TOB产业发展出现一些瓶颈。”

总的来说,无论接下来TOB产业如何发展,都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改造所产生的,也是经济周期发展曲线上所处的位置决定的。

所以,从目前的时间窗口和全局性来看,产业升级成为这个周期至关重要的事情,也催生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

产业互联网是通过技术,解决大规模分布式协同的问题

从2014年开始,随着云计算和SaaS概念的普及和市场兴起,企业服务领域开始受到创投圈的关注。回顾过去5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看产业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从2014年到2018年上半年,是一个追随美国的行业热点,照搬美国模式的阶段。其实,自2014年以来,国内TOB企业服务领域出现了众多的创业企业。

这些企业大部分参考了在国外得以验证的产品路线和商业模式,但是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或早或晚的遇到一系列具有普遍性的挑战,如技术产品化的定位偏离,目标客户群体的误判,项目收入比例过高,销售增长速度缓慢,销售天花板(2-3亿)远低于预期等等。

这些共性的挑战背后,很多是由中国企业IT服务市场的特殊性造成的。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简单模仿国外先例的局限性。

这一阶段国内出现了很多要做中国的Salesforce、中国的Workday、中国的zendesk的企业,这些中国的TOB创业公司不管是否水土不服,盲目跟从照搬美国的模式。

最典型的现象是,每次美国TOB产业有大额融资事件,国内产业必然也会跟着出现一堆又一堆类似公司的融资事件。

其实这样的现象有些类似航空母舰队一样,需要有前面的舰队带领前行,后面会有一系列的舰队跟从。

在这一阶段期间,伴随着中国多浪叠加,各种技术浪潮袭来,如果中国的TOB产业想在一定时间快速追赶,只能靠跟随、模仿这样的方式来追赶。

第二阶段是,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TOB企业服务领域的发展才真正有了显著提升。

一方面是消费互联网领域红利逐渐消耗殆尽,其发展从爆发转向平稳。同时对于企业客户而言,开始要做精细化运营管理,这就倒逼其进行产业升级,通过新思想、新模式、新技术不断重塑产业,重塑公司的商业模式,通过数据驱动产业变革,提升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现阶段面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国际贸易形势和地缘政治变化等各种因素结合,导致中国实体经济领域面临严重下行挑战。

这时候,企业面临巨大的产业升级压力,大家开始寻找自己的优势产业和竞争优势的积累,并以此基础,重新定义中国的TOB产业,开始探索如何走出本土化、了解国内企业客户需求的中国特色企业服务之路。

很多人认为阿里腾讯加码TOB,布局产业互联网,进而加速了国内TOB产业的发展。但这更像是一个因果关系的提炼,阿里腾讯为什么要做出调整,加码布局TOB,布局产业互联网?

是因为各种政策红利、人口红利消失、经济下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这些巨头的主营业务,让他们感知到必须要调整,这是因。

而调整什么方向呢?围绕他们的产业布局地图来看,TOB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向,这是果。

IT和时装业一样,经常要造词,才能保证这个事情向前发展。

主要原因是:第一,技术是极具吸引力的东西,但不能单独存在,需要用生产力来表现。如果技术不能落地到场景里,帮助社会、企业提升生产力,再有吸引力的技术也体现不了其价值。

第二,如何通过技术来提高生产力?这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涉及很多要素。其实产业互联网就是,当技术积累到一个时间点,发展成熟了,就可以落地到产业上,与产业结合,这时候就会对生产力产生很大影响,推动产业的变革升级。

所以,我们就会看到无论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厂商,都开始围绕场景,围绕具体产业进行布局,推动技术落地的同时,也在推动产业升级。这里面的技术不仅仅是包含应用层,也包含大量的IT基础设施相关的技术,5G便是一个不错的例子,这里面涉及很多相关的应用场景。

第三,为什么中国人能造出长城?埃及人能造出金字塔?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他们都可以做到规模化协同,这是生产力提高的很重要的因素。

也就是说,液压、内燃机这些设备是力气的表现,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发生质的变化,就会形成分布式的、大规模的协同能力的设备,来提供生产力。

所以,产业互联网就是通过新技术,解决大规模、分布式协同的问题。也就是说,一个产业如何通过规模化协同效应来提高生产效率。

第四,技术可以促使生产力的提升,但模式的创新和进步,主要是评估资源的可获取性和资源的分配合理性,怎么能让产业更好的分配到资源,更好的使用这些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不过,产业互联网的难点在于,任何一个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都是靠规模化协同的提升,这其中的方式方法有很多。

但技术应用到产业里,需要TOB服务商们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产业的逻辑,这时候技术和产业结合起来,就会变成倍增的关系。

整合斯道和富达的优势,围绕三方面布局TOB投资

2018年,斯道资本推出了2.75亿美元专项中国科技基金,用于投资企业IT、金融科技与消费领域的中国本土企业及跨境项目,旨在为中国新一代的科技企业家提供全方位支持,以推进中国快速崛起为全球科技中心。

在科技领域,斯道资本依托富达集团的技术平台,帮助其从技术和商业上评估公司;也为企业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反馈,比如产品开发、解决方案,以及如何服务大企业等。

第二,斯道资本的全球生态系统,覆盖亚太、欧洲、美国,可以支持企业实现全球化的愿景。

第三,凭借斯道的自有资本属性,可以更灵活地把时间投入到企业身上,作为企业战略性的合作伙伴支持企业发展。

第四,我们的专属技术团队凭借专业的技术背景、运营经验,能够深入支持我们投资企业的运营。

而斯道资本在TOB的布局,主要覆盖以下方向:第一是金融科技。

得益于背靠的富达集团,斯道在金融科技领域有很深的基础和经验。同时,伴随着金融业业态的多样化演进,也推动技术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对新技术需求最强烈。

第二是数据技术。对于任何一个商业模式和交易,价值都是最基础的概念。只有理解交易过程中对标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才有可能理解整个商业模式和交易中的最根本的基础。

鉴于IT产品和服务的主要生产要素是技术人员的脑力劳动,简单的以技术人员的人力成本来考量IT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显然是不恰当的。针对IT产品和服务,我们更多的是用使用价值做为衡量其价值的指标。

那么,企业服务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使用价值?

如果我们仔细考虑IT产品和服务在企业中的使用场景,至少现在这个阶段,绝大部分还是辅助人脑处理信息和形成决策,产生更高效、更准确的工作结果。

人脑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高效的信息处理设备。在当前信息增长,数据爆炸的时代,人脑面临着数据规模,数据速度和信息复杂性挑战。

整个IT技术的发展路径和目标,就是针对人脑面临的以上三大挑战,来帮助人们提升对信息和数据处理的效率。

当企业开始懂得利用数据驱动业务的时候,会开始尝试把数据变成数据资产,这时候对企业IT系统会产生哪些变化呢?

因为传统上来讲,企业IT是个流程工具,它是流程导向的,我们可以把这个流程分为可记录的和可驱动的。

过去我们企业IT的流程过程,例如卖了哪些产品?采购了哪些产品,都是先查找系统路线,然后根据不同的管理、业务属性,登录哪些系统,进行操作,这是流程导向的事情。

随着技术的发展,所有系统的操作,都是可以被记录的,这些被记录的信息就是数据,我们可以把这些海量数据进行资产化、业务化处理,反向指导业务的发展。

这里面,我们看到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业务流程的边界已经不再清晰,也就是企业的边界也不再清晰。影射到企业的IT系统上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一数据量极其的大;第二数据维度变得越来越多,这两个变化促使企业整个IT的基础设施的规模和结构开始变得复杂。”

简单来说,技术的变革,促使企业的边界开始消失,过去企业内部的流程,企业之间的沟通、协同都会变成一个新的业态,这促使各种协同工具产品出现的原因。

第三是聚焦产业升级,关注赋能型技术和产业自身变革两类公司。

这一大部分投资都是围绕这件事在看,因为创业企业都是点上的突破,所以看起来好像有些点发生在不同地方,但是基本上都是围绕在这么一个大数据爆炸的前提下发生的。

还有一大块,就是聚焦产业升级里面,我们同时关注两类的东西:赋能型技术类型,是指有些技术上突破的东西到底在发生什么。

举个例子,过去无论是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都是人工做汉堡,当有人发明了自动做汉堡的机器,都可以全自动做汉堡了,这机器只要卖给这些汉堡店就行,协助店内员工使用,帮助其提升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而产业自身变革这类型的如何理解?还是以上文提到的汉堡店为例,一个人不但发明了做汉堡的机器,还开了一家汉堡店,利用新的管理模式,还通过汉堡机器可以做到批量生产,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甚至可以让做汉堡的价格变得更低。

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分享几点总结的方法论:

第一,作为投资人,不要仅了解技术趋势,还要了解技术的发展周期,根据现在的技术发展现状,去分析技术下一个趋势是什么?也就是与技术、行业相关的关键时间点,发生了哪些事情。

第二,要了解因果关系。无论是一个技术还是一个细分领域,为什么会发展起来,为什么企业客户有这些需求,一定要弄清楚因果关系,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事情的发生,而不是只看结果,不寻找因。

第三,投资需要看人,判断事情的可行性。对于创始人的判断,张矩表示,不要因为你有行业经验,懂技术就要带着偏见或者有色眼镜来判断创始人做的这件事行不行。

斯道特殊的资金属性,我们对投的项目,容忍周期相对比较长,有能力长期陪伴企业成长。

这一优势有助于我们看到一个项目背后产业、相关技术的整个发展周期,也可以进而指导被投企业的成长,让其少走歪路。而对于创始人来说,一定要有独立人格,会独立思考,还有自己的坚持。

分享